Production technology
生产工艺
“粮为酒本,曲为酒骨”。用粮优质与否,从根本上决定着酱香酒的品质,酿造酱香型白酒,需选用优质的糯高粱,它具有粒小、皮厚、单宁含量高、支链淀粉含量高、耐翻沙(“沙”指高粱)、经得起多次蒸煮等特点。酱香酒秉承古法,传承匠心,采用传统纯粮固态发酵法工艺生产,这种传统工艺统称为“12987”工艺。
“1”是指一年生产周期: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周期是所有白酒中最长的,从原料下沙到最后一次取酒结束,前后耗时一年,即一年一个生产周期。
“2”是指两次投料:第一次投粮叫下沙,时间在重阳节前后,下沙的投料量通常占总投料量的50%;第二次投粮叫糙沙,时间一般为第一次下沙后的一个月后,投料量占总投料量的50%。下沙、糙沙投粮生产结束后,取酒过程中除了加大曲粉外,不会再加高粱,这就是所谓的“二次投料”。
“9”是指九次蒸煮:是指高粱从下沙开始到七次取酒结束要经历九次蒸煮(蒸粮食糊化)过程,即投粮蒸煮两次、取酒蒸煮七次。酱香型白酒在下沙(投料)、糙沙(第二次投料)环节各蒸煮一次,第三次蒸煮得到熟糟后,经过摊凉→拌曲→堆积→下窖→封窖发酵→开窖取醅→上甑烤酒六个轮次的循环,每一轮次都有一次蒸煮,整个过程共有九次蒸煮。
“8”是指八次发酵:是指高粱从下沙开始到七次取酒结束要经历八次发酵过程,每次蒸煮后对应一次发酵,由于取完七次酒后的糟醅不发酵,所以只有八次发酵。
“7”是指七次取酒:整个生产周期要取七次酒,即一次酒、二次酒到七次酒。到了每年的十二月和次年的一月份,才开始第一次取酒,取酒完毕之后再对酒糟进行摊凉、加曲、堆积、下窖、封窖发酵等流程,如此周而复始,每月一次,共需要经历七次取酒。
勾调。勾调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,涉及多个步骤和精细的操作,以确保最终产品的风味和质量。以下是酱酒勾调的主要步骤和关键点:
1.选酒。首先,需要选择多种酒体,包括轮次酒。每个轮次的酒风格不同,例如一二轮次的酒具有生粮香,而3/4/5轮次的酒(又称“大回酒“)是主体酒,用量是最大的,占比达到成品酒的70%左右,特征是酒体酱香味突出、纯正且醇厚。第6轮次的酒有焦香,第7轮次的酒则有明显的糟香和糊香,但用量不多。
2.小样勾兑。在选择好要进行勾调的酒体之后,会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小样勾兑。这个过程需要考虑成本、理化分析数据和市场变化等因素,使用数字组合法、等量对分法和逐步添加法等方法来进行勾调。通过小样勾兑,可以确定各基酒之间的最佳搭配比例。
3.正式勾调。基于小样勾兑的结果,进行大批量勾调。由于小样数据有限,正式勾调中难免会出现偏差,因此需要进行调整修整,直到满意为止。对扩大样品进行感官和理化评定。
4.盘勾。酱酒的勾兑分为小盘勾和大盘勾。小盘勾是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,将同一典型体、同一等级、同一轮次和同一风格的酒龄酒进行融合。这个过程需要存放2-3年,让酒体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,提升风味。大盘勾的范围更广,需要将不同典型体、不同轮次、不同酒精浓度、不同时期的酒体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小型勾兑。
5.调味。调味是以酒调酒的过程,通过添加特殊的调味酒(如酱香调味酒、窖底香调味酒等)来平衡酒体、香气和化学反应,使酒体更协调。调味酒的使用是各家酒厂的核心机密,每次只添加少许,以确保最终产品的风味和质量。
6.存放和检验。勾兑和调味完成后,酱酒还需要继续存放半年到一年才能进行灌装。在这个过程中,酒体会进一步成熟,风味更加协调。
通过上述步骤,酱酒的勾调工艺不仅保留了传统技艺,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和管理方法,确保了每一瓶酱酒的品质和风味的一致性。
贮存。贮存工艺主要包括分类贮存、陈酿、盘勾、继续陈放等步骤。
1.分类贮存:酱酒在取酒后,会根据不同的生产日期、摘酒时间、蒸馏轮次、典型体和酒精浓度进行分类,然后分别装进不同的陶坛入库陈储。这种分类贮存的方式有助于保持酒的独特风味和品质。
2.陈酿:陈酿期达到3年,即采用陈酿时间更长的老酒与之进行小盘勾和大盘勾。这一步骤是为了让酒体更加成熟,提升酒的口感和香气。
3.盘勾:盘勾后的基酒,仍需继续陈放2年以上方可用于勾兑成品酒。这一步骤是通过不同批次、不同风格的酒进行混合,以达到预期的口感和风味。
4.继续陈放:经过盘勾后的基酒,还需要继续陈放一段时间,以确保酒的稳定性和品质。这一步骤是酱酒贮存工艺中的重要环节,对于提升酒的整体品质至关重要。
总之,酱酒的贮存工艺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过程,通过分类贮存、陈酿、盘勾和继续陈放等步骤,确保了酱酒的独特风味和品质。